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报道之八
(资料图片)
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
2023年中关村论坛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亮相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展览以“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个圈层为框架,全景式、多角度展现三省市携手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新成效。当前,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联动成果显现。
新成果
展现“北京研发+津冀制造”协同发展新模式
走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两座高大的火箭模型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其中,“长征五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而这背后,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深入。
“长征五号、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发设计,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是京津两地在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的代表性产品。”天津市协同办工作处二级调研员王晓军介绍,北京承担设计,天津负责零件、部段生产及全箭总装、总测,展现了“北京设计、天津制造”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据了解,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项目重点企业,主要从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及总装。2008年11月,该公司在天津开发区西区启建,一座大型的新航天城开始生根。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初选择在天津滨海新区,一是因为新一代火箭个头更大了,二是天津本身的区位、产业优势。
“现役火箭直径3.35米,可以通过铁路运输;但是大火箭的直径达到5米,铁路运输已经无法满足了,只能通过空运和海运。天津具有雄厚的工业和人才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国家整体战略考虑,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在天津滨海新区落成。”该负责人表示。
展区另一侧,一列列精巧的动车模型也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他们将手机镜头尽量贴近模型,想拍摄到更多细节。这其中,就有北京地铁冬奥支线列车模型,这趟列车由北京市属国企京投公司在河北建立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生产,属于“北京设计、河北生产”,是京津冀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一项重要新成果。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赛区所有比赛场馆全部可以乘坐地铁抵达。北京11号线西段电动客车被称为“冬奥支线”,是北京第一条智慧轨道交通示范线路,被誉为“雪国列车”。这列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地铁,出自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
据了解,2021年,河北京车累计有4个订单项目排产,分别为北京市轨道交通11号线、12号线、3号线,以及绍兴市轨道交通1号线。其中,北京市轨道交通11号线是河北京车首个投入正式运营的项目。
“京车项目是京投公司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投资+创新’战略,推进‘一体两翼、三大支撑’战略的重大投资项目,也是河北保定承接首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引进的重大项目。项目以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为龙头,涵盖地铁车、市域动车组、磁浮车、轻轨车等多个品种。”项目负责人介绍,“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制造基地建在保定,既发挥了首都优势,保持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也有效汇聚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和创新资源,带动了河北当地经济和就业。”
这两组展品只是京津冀产业协同的一个缩影。今年4月,北京、天津两市举办“京津产业交流合作对接洽谈会”,为两地企业搭建合作对接平台;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500余个;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100亿元……在京畿大地,产业之花正在绽放。
新突破
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晒出协同发展“成绩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上,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取得的新突破悉数亮相。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和先行领域,9年多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全面推进,“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交通网络格局持续优化。
随着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用,北京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宝坻至北辰段)开通运营,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
京津冀之间的高速公路“断头路”实现全面消除,京礼、京台、京秦等多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截至2022年底,京津冀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585.5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2.6%。同时,开通了平谷到遵化、平谷到兴隆等6条省际班线的公交化运营试点,实现了38条公交线路跨市域运营,线路总里程2700余公里。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9年多来,京津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和协同保护力度,全力打造京津冀区域绿色生态屏障,携手共建山川秀美的京津冀。
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1%。其中,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6.5%;天津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3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2%,为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与此同时,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河流全部实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白洋淀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II类,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三地还携手建设生态水源保护林,治理风沙源。天津市实施875平方公里湿地保护修复,在“津城”“滨城”之间划定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区。张家口水源涵养功能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也在持续提升。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北京持续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津冀布局,为当地居民就学、就医提供便利。比如,在深化教育领域合作方面,京冀开展职业院校跨省市“3+2”联合培养试点,组建22个京津冀高校发展联盟;在加强医疗卫生协作方面,累计实施京津、京冀医疗卫生合作项目50余个,50项临床检测结果在京津冀6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三省市313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京津冀49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6500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
京冀还携手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北京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双奥之城”。
新成效
北京支持建设雄安3所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交付
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三圈”加快构建;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两翼”齐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上,一张张图片、一组组数字、一段段视频、一件件展品,勾勒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来的新成效。
如今,京张高铁、京雄城际、京哈高铁、京唐城际、京滨城际(宝坻至北辰段)开通运营,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通州区与北三县两地对接道路达10条,厂通路公路部分总体工程进度过半,北京首条跨省市地铁平谷线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北三县至北京国贸地区通勤定制快巴试点开通,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一条条交通线,让京津冀之间的距离再缩小。
看雄安新区,这“一翼”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北京以“交钥匙”方式,支持建设的雄安北海幼儿园、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四中雄安校区3所学校项目全部建成交付,雄安宣武医院项目今年9月竣工交付。
看北京城市副中心,另“一翼”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入地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环球主题公园的盛大开园,成为了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当前,北投集团等一批市属企业落户副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运河商务区分别注册企业达382家、1.97万家。
2020年,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成立,并在燕郊、通州、天津建立分中心,加快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耦合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我们从全球的顶尖高校遴选核心技术进行孵化,举三地之力进行学科协同攻关,持续进行产业化,推动促进产业升级。”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汇聚创业企业105家,累计立项208项,实现139项技术转移转化,约10%的研究成果属于世界首创或领先。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三地将联合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强化交通、生态、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协作,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现场
“电子皮肤”可感受到瓢虫爬行压力
脑机助行系统、“神工”脑机微信操作系统、机器人电子皮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展上,多项极具科技含量的展品集中亮相,展现三省市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的新成果。
展览现场,一款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机器人电子皮肤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人们不禁会问,如果机器人拥有了皮肤能做什么?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进入高温环境,有皮肤的机器人会自主离开以保护自身零件电路不受损伤;抓起物品时,它会根据物体的易损程度调整力量。“这块皮肤相当于柔性的传感器。”该工作人员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一块与指甲盖厚度相当的透明“皮肤”。
令人称奇的是,它不仅能贴合在机器人身上,人体也能穿戴,“当瓢虫落在上面,我们甚至能感受到瓢虫6只脚的不同压力。”据介绍,电子皮肤使用的材料是可拉伸性和可控光敏特性的有机导体、半导体、介电材料,以及弹性基底材料,具有轻薄、可拉伸、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高和稳定性高等优点。
该电子皮肤可以感受压应力、切应力、力矩、表面纹理、温度和接近觉等,是传感功能的协同和集成。这一电子皮肤将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关键元器件,可以满足特定场景和复杂环境中的应用需求,包括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医疗和元宇宙等领域。
现场还展示了一款由天津大学研发的脑机助行系统,下肢瘫痪患者可以用“意念”控制行走,这是全世界首款神经调控式机械外骨骼系统。据了解,患者头戴的“脑电帽”采集信息后,通过执行运动想象训练,激活大脑神经环路,再通过脑机算法计算发出运动指令,就能带动外骨骼设备辅助其移动行走,帮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
据天津大学脑机交互团队研究员闫德介绍,该系统关键技术已在京津冀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了千例的临床试验,取得良好康复效果,相关成果入选了工信部全国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名单。
本版文/本报记者王斌
摄影/本报记者袁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