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原因是边际转换率递增,边际转换率的意思就是在生产要素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多生产一件X商品,而要放弃掉的Y产品的数量。
2、用公式表示是 MRT=△Y/△X. 在图形上体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某点的斜率。
3、边际转换率递增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即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产量增加是不断减少的。
【资料图】
4、从这个定理可以推出,一件产品生产数量越多,需要再生产一件这一种产品的成本(需要的要素)就会越高。
5、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凸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假定不是的,新古典只是假定了生产函数的性质,生产可能性边界外凸是更具生产函数的性质推出来的举个例子来讲,资源约束x1+x2=X两种产品生产函数:f(x1)=y1 g(x2)=y2, 其中生产函数满足新古典假设可以验证所有(y1,y2)元素构成的集合是个紧集,画在y1-y2坐标图中就表现为外凸,其实他的上界构成的边界是外凸的,而下界(两条坐标轴)构成的边界是下凸的,所以整个区域就是个凸集的 。
6、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
7、 这说明了,假设同时生产A、B两种产品,并且原料为X、Y。
8、当完全生产一种产品A时,其代价是很大的,放弃一单位A可以多生产多个B产品。
9、用机会成本来讲, 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也即问题中的外凸,说明随着一种产品的增加,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10、毕竟众所周知,当一种产品(这里是B)的产量很低时,生产要素微小的增加就能引起产量的大幅提升,即生产过多的A之后,要素X、Y的增多对A的产量所起的作用远远没有对B的增产作用大,若执意生产太多的A,那么放弃的大量的B就是其机会成本。
11、追根究底,这其实是由于生产函数对要素的边际产量存在变化--先增后减--引起的。
12、因此只有生产适量的A,留下适量的要素去生产B才能达到不浪费的好效果--这就是凸出去的那一部分。
13、也可以说,是机会成本的递增决定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凹向原点----也即问题中的外凸。
14、机会成本的递增是由于在当前产量格局下,某些资源更适于生产某种产品(B),当把它用于生产其他产品(A)时其效率下降(即单位资源的产出量减少)。
15、 至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如何发挥作用决定生产最佳组合,要与预算线和效用曲线合在一张图上看,三者的切点即是最优点--此时,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A、B的生产替代率等于其价格反比,效用比也等于价格反比,在这一点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生产组合最优化。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