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区为什么要围垦吗?”
(相关资料图)
“因为汹涌的潮水,都是滩涂地,大家没有办法生活了。”钱江小学五年级的谢同学抢答。
“五一”小长假前夕,杭州钱塘区河庄街道社工站联合钱江小学、新围村,开展了“沧海变桑田 少年忆围垦”的围垦研学活动。
少年们体悟了“战天斗地”的围垦精神,感受沙地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江城少年的家乡情。
参观新围村围垦文化展成馆
在新围村围垦文化展成馆里,河庄街道社工站社工殷进光讲述了“围垦那些事”,带着学生们探寻祖辈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过往,以及与钱塘江大潮抗争的故事。
一段影片拉开尘封的回忆:钱塘江两岸曾经经常发生潮水泛滥,咸水入侵,农田受淹……“围垦大军”在茫茫滩涂上安营扎寨,赤脚走在泥土堆里,土箕扁担、铁耙,将淤泥一担担挑出来。
如今的钱塘江两岸写满了城市的繁华。
一座产业集聚、环境靓丽、生活幸福的新城已崛起壮大。
学生们深入了解围垦文化
不过,把时间往前追溯100年,钱塘江可并不“温柔”。老一辈的沙地人在汹涌的江水下讨生活,抢“潮头鱼”。潮水退去,泥沙沉积,经年累月,裸露出来的是贫瘠的盐碱地。这样的环境很少有人愿意安家落户。
恶劣的生存环境、特殊的时间节点使得江边的人民不得不奋起反击。
30年间,十几余万钱塘江畔人民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方式,围海造田52万亩,使350平方公里的滩涂变成良田,“坍江”得到治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世界围海造田的奇迹”。
学生们积极讨论“围垦”故事
这片神奇的土地也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得名“钱塘区”。 三十年过去了,回望这段充满心血与汗水的奋斗史,老一辈勤恳拼搏的精神依旧在代代流传。
在殷进光幽默风趣的科普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新围村的历史,围垦文化以及未来规划。“老一辈的人真不容易,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勇敢、勤劳的品德。”看完这段影片,一位同学说。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围垦”的了解程度,新围村的老人现场讲述起当年的情况:围垦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不毛之地,半个多世纪前近20万围垦大军住草棚、饮咸水、冒严寒、顶朔风、赤脚踏冰、挖河筑堤,让滩涂变成了良田。
茅草屋模型
接着,学生们还体验了妙趣横生的茅草屋模型制作环节,了解祖辈生活场所——茅草屋的特点、捆扎方法和制作步骤。在社区志愿者的指导下,同学们三人为一组,按照示意图纸,先量好每根竹竿的规定尺寸,再依次摆放好,严密粘合每一面。“哇!马上就快好了!”孩子们耐心地完成每个步骤,兴奋不已。
制作茅草屋过程
从曾经“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一片滩涂, 到如今美丽富庶的村庄,经过几代围垦人民近60年的不懈努力。围垦在给人民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更把一种围垦精神留了下来。青少年们以“我是江城小主人”的身份,开展人文历史研学活动,能更好传承家乡历史文化,提升江城小主人的意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