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大家经常性的困惑:就是家里要不要客厅。

这件事争议还挺大的,之前狮子的文章也说过,我们想要的应该是“去客不去厅”,就是客厅的功能不再是传统的“沙发+电视+茶几”三大件。

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装修时把客厅“私有化”,改造成更符合自己和家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的多功能区。


【资料图】

图源:住范儿自摄

我倒是觉得,或许“客厅”这个词应该改一改了,改叫它“家的核心区”更合适。

不是多此一举,非要造个新词。

核心区是什么呢?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把家比喻成是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华山论剑”的地方,就是核心区。

在大多数人的家里,核心区≈客厅,但不够准确。

比如住范儿写过的小颖家,她家的书房特意布置了双人办公位,夫妻俩平时都窝在书房里,忙时各自办公,闲下来会一起打游戏,或者坐在一旁的阅读区喝喝咖啡看看书。

对小颖他们两个而言,书房才是核心区。

图源:酉言设计,小颖家的办公区

图源:酉言设计,阅读区在办公区对面

以住范儿的理解,在“核心区”,可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彻底”自在,我们不能关上门自己玩,也不能没节制,造得没地方下脚。

而是大家在彼此的视线之内,进入到一个共同的频率。

可以“不说话但一起呆着”,可以只聊“我们才能聊”的话题,或是正式一点,略带仪式感的家庭学习、家庭会议。

就像小时候,奶奶摘菜,妈妈洗衣服,但一家人都时不时地瞅几眼电视,还会讨论讨论剧情。

反正,核心区应该是一个人或一家人最喜欢呆着的地方,它不一定非得是客厅。

图源:本墨设计,屋主lulu家

客厅不常有,核心区一直在

客厅是个近代词汇,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们国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强烈融合才出现的。

但自古至今,核心区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核心区的地点、所承接的功能都不太一样。

先扯远一点。

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核心区相对是聚焦的,多因重要的人或者重要的事形成。

比如帝王将相的宫殿、豪门大宅,普通家族的祠堂,大事小事、奖惩刑罚、重要决策都在这些地方完成。

图源:《白鹿原》祠堂

男人们的核心区一般不在家里。

而女人们的核心区,则以家族中重要的人而形成,并且“区随人变”。

比如《红楼梦》中,贾母在哪,内宅的女眷们就聚集在哪,有时是贾母的花厅,有时是大观园;而元春省亲时,核心区则变成了为元春斥巨资建造的省亲别墅。

图源:豆瓣

后来人人平等了,核心区依然不在家里,反而转战到村口的大树底下、小广场,工厂里的工会、文化宫、俱乐部等,依然是相对开放的公共场所。

总之,在信息需要口口相传的时代,人和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社交的机会非常频繁,核心区是信息的集散地;是上演家长里短、人情世故的舞台;也是代表了权威和地位的职能场所。

客厅来了,核心区丢了

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住上了宽敞的新房子,为了保持社交的习惯,大家把家里最好的位置,布置成了新的核心区——客厅。

客厅也因此获得了几十年的高光时刻,逢年过节走亲戚,家长里短、家庭会议,还有大龄青年、社恐最怕的关心(盘问)环节。

或许是因为曾经在小房子里实在挤怕了,也或许是被“关心”得受不了,让年轻人对隐私和个人空间的渴望异常爆棚,并且想把它进行到底,而且彻底。

图源:住范儿自摄

人口和社会结构也骤变。

家里的孩子从三五个变成独苗,亲戚从前院后院、左邻右舍的家族聚居,变成了各自在他乡定居甚至独居。

房子越大,功能越细分,书房、儿童房、保姆房、电竞房、健身房……恨不得给毛孩子们都安排上独处空间。

唯独传统的核心区,在年轻人的世界里从陌生到彻底消失,只剩下客厅还扛着“习惯”的大旗,在负隅顽抗。

客厅可以不要,核心区应该回归

话再说回来。

要不要客厅,这件事情说白了没那么重要。但是以客厅为代表的核心区,能不能被妥善保存,才是重要的。

空间距离从你家我家变成了大小城市,时间也被工作和各种事情侵占。

家族被分化成最多一年见一次面的“远亲”,近邻也成了对面不相识的陌生人。

都在各自忙碌,大部分时间我们不会去想这些,只是偶尔会感慨几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淡漠了,疏离了,孤独了。

在感慨之余,或许可以试着找找积极应对的办法,做点什么。

我会提“核心区”这个概念,也正是因为身处其中,某天猛然意识到,似乎只有孩子在不厌其烦的主动交流。

这不对。

或许积极尝试的开始,就是向家人表达清楚,我们希望有更良好的家庭关系。

而这个旅程,可以从共同意识到“家里的核心区”启动。

来源:住范儿原创

编辑:纸花&桃子

投稿请邮件至:guozihua@zhufaner.com

线下店地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