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也能承载记忆。在阅读时,人们既可以享受独处的时刻,进行一个人孤独的修行,亦可以书会友,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本文作者分别讲述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珍贵时光,与读者畅谈阅读体验。
——————
【资料图】
一页一页翻书的触感,是纸质书无可取代之处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电子书逐渐取代了纸质书,成了新的阅读时尚。人们习惯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电子书,在豆瓣上打卡、写书评,或是在小红书上推荐新书、好书。但在电子屏幕上享受顺滑阅读体验的同时,我也会想到,屏幕既可以提供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也可以屏蔽掉我们原本的部分视野。我想起在尚未拥有自己智能手机的时候,我常常能一个人专注地阅读纸质书籍或杂志,那段时光被我戏谑地命名为“我的古典时代”。阅读纸质书与阅读电子书的体验差别是大的,但我认为,无论用何种载体阅读,凡是开卷,皆有益。
上海的东方书报亭如今大多已被拆除,但我每次回上海时还能想起红色伞状亭子的样子。读大学以前我一直生活在上海,那时我会在每周五放学后,手攥几枚硬币,在书报亭门口贪恋地踱步许久,盯着杂志封面,《读者》《意林》或是《萌芽》。零花钱只够买一本文学杂志,我只能用手指反复摩擦着杂志的封面,纠结片刻后买下其中一本。我母亲也是书报亭的常客,家中书房存放了许多她当年订阅的《收获》和《小说月报》。家里卧室床头与卫生间窗台总会呈放一期文学杂志,我便随手拾起某一期《收获》,开始读上面的中篇小说。杂志上每一页纸张都留下了我手指翻页的痕迹,那种一页一页翻书的触感是阅读电子书不曾有的体验。
周末的午后,新华书店、西西弗书店或者言几又书店里常常会有许多人,在书店里点一杯咖啡或饮料,坐一下午,然后在咖啡浓郁的香味之中读完一本纸质书。新型概念书店在近几年涌现,一半咖啡店一半书店的设计让实体书店在互联网时代有了生存的空间。有一回我在书店里站着翻书,正好拿起了外国文学书架上杜拉斯的一部代表作。原本只是想随手翻一翻,没想到竟一口气读了下来,碎片化的诗意文字如海水般翻涌,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开头那句“我已经老了”,而眼前浮现的画面却始终是主人公少女时期的模样。读后那种眩晕的感觉持续了一阵,而后我才意识到,方才出神了太久,双腿一直站立着,有些酸胀,竟忘记了找个座位坐下慢慢读。
我想,从前阅读纸质书的时光之所以会在人脑中念念不忘,大抵是因为有些东西是电子书取代不了的,比如一页一页翻书的触感,手指与粗糙纸面摩擦的“实物感”令人感到无比踏实,这比电子书右上角显示的阅读进度百分之几更加真实、可感。
在电子书上“以书会友”,享有信息时代的便利
微信读书的统计数据显示我过去一年读了两百余小时的电子书,做了五百余条读书笔记,看到这些数据统计,我想这大概是信息时代独有的便利。在一定程度上,以微信读书为代表的电子书阅读软件也解放了读书的场所,让人们可以在床上、在地铁上、在排队等候时,掏出手机随时开始阅读。
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是我在微信读书上留下最多笔记的一本书,也是我和陌生网友交流最多的书之一。我在微信读书上写道,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本质上是一个女性版本的堂·吉诃德,并加上如下一条批注,“叙事者早就暗示了,鲁道尔夫根本不是艾玛的理想型,轻浮的他不可能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艾玛需要的只是一个情人、一个逃离庸俗日常的契机,和一种怕被拆穿却还没被拆穿的刺激,而不是特定的鲁道尔夫这个人。”
如今距离我写下这条笔记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时间里,我每次打开微信读书,都会发现这条笔记之下有新的点赞与留言不断出现。其中有一位给我留言,她认为艾玛的性格注定了她只能遇到鲁道尔夫这样的人,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悲剧。我虽然至今不知道那位女读者的姓名和现实中的身份,但是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交流同一本书的读后感,让我觉得我们的灵魂正在同一个频道上共振,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也仿佛不存在了。这样的交流大抵是只有阅读电子书才有的体验。我和书友们甚至不必在现实中见面讨论,就可以和遥远的她们共享读书的快乐,这想必就是信息时代的“以书会友”。
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电子书时,也能同步看到其他读者做的下划线和标注的笔记。有时我会点开读读其他读者写的评论,常常能发现不少共鸣,或拍案击节之处。或者也会和三五好友一起组成“读书小队”,相约每日打卡签到,争取每周读够八小时电子书,以兑换积分,解锁更多免费的电子书。阅读原本是一件私人化的事务,但笔记的公开、评论的共享以及好友的共读使之变得公共化、集体化,这也是电子书的独特魅力。
不管是在实体书店里亲手翻阅一本本纸质书,还是近几年开始流行的用微信读书阅读电子书,于我们自身而言,都是开卷有益的。读书让我们在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之中找到了一个内心深处的锚点。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之下,人既可以享受独处的时刻,进行一个人孤独的修行,亦可以书会友,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阅读在这个时代成了一件既个人又公共的事务。世界读书日将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拿起一本纸质书,或者打开手机上的读书软件,开始阅读。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