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这个大工程如何能操盘成功?为什么有些新品发布有势能、吸眼球,有些新品却无人问津?是什么决定了不同操盘手的段位高低?

今天这篇内容为你立体解读产品营销操盘尤其是新品操盘背后的“点线面”。


(相关资料图)

如果你正在搭建自己的产品营销体系,如果你觉得现有营销体系有问题却无从入手,如果你希望在不确定的存量市场里找到业务增长的确定性,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更成熟的操盘手,相信这篇文章会对你有所启发。

我把这套方法称为产品营销操盘的“三级火箭”。

01

第一级推动力:产品市场适配

产品市场适配是产品操盘的根基。为什么要做产品市场适配?

因为,再好的卖点,不一定是好的用户买点。

信息碎片化、用户消费门槛的提升和存量市场环境共同决定了十年前依靠“产品卖点强卖”的中心化时代已经过去。无论是开品,还是有了产品后的营销操盘,第一步就是考虑产品如何能够真正匹配市场和人群。

产品市场适配 是洞察行业/市场/人群的机会点和风险点,明确公司和产品的价值定位,形成高度的市场适配的过程。

怎么做产品市场适配 需要我们回答产品走向市场(GTM)并形成市场高度匹配(PMF)的几个问题:

1、明确的行业占位(Where to fit):我们之于行业的竞争力和角色,解决多大/价值多少的什么问题,干成啥样?

1)了解消费、政策、渠道、竞争的趋势,以及我们的可借势点和劣势点。

2)行业成功因素各个维度上的竞争力评分,以及我们的“DNA”(安身立命起家之本),清晰的了解自己的短期和长期(希望构建的)竞争力。

3)我们希望/可以在行业中以什么样的角色做到什么位置?是赛道的领跑者,还是“黑马,或者在大市场里分一杯羹。

行业占位,既要符合自己的DNA,最好又要符合和超越市场和趋势。明确的行业占位,决定了如何在赛道里去构建企业和产品的壁垒。

2、深刻的用户洞察(who to fit):什么样的用户、如何影响能够和你产生交易?

对用户的了解,永远都不嫌多。大部分在企业侧的人, 天然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代替用户思考, 包括我自己。

有些人会问,做产品立项时候就有目标人群了,还调研什么?也有太多品牌会将自己的目标用户一句话笼统概括,比如耳熟能详的“20-35岁的商务人士”。

但值得追问的是: 究竟什么是商务人士,他们在什么层级的城市,他们的消费预算如何、他们的消费行为有何特点,他们以前如何采买相关类型的产品,在什么渠道受什么人的影响,他们如何定义入门、中端和高端产品?他们是购买者还是使用者,还是二合一?他们可能是第一批购买的尝鲜者,还是第二批的跟随者?他们的购买决策方式和决策环境有什么特别的?

他们在主要在什么类型的企业?在办公室里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冉冉升起的职场新星还是职场中的成熟老鸟?他们会在什么场景使用产品、并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职场诉求和心理动机?这个问题对于他解决工作问题有多值钱?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替代选择?和替代选择相比,功能、配置、品牌、价格,我们的吸引强弱分别是?

用户使用场景中哪个场景更为典型?用户典型场景的营销渗透难易程度如何?

很多时候,调研看起来不起作用,原因在于“不会用”。是否针对调研的“初步结论”进行追问和讨论?能否让调研的反馈在产品端、市场段、销售端都用起来?

本质来说,用户调研的核心目的在于知道“如何去影响用户”才能和你产生交易。 一次深入的调研,一方面让你在人群、场景、主打卖点上有了清晰的topdown排序,奠定后续策略基础。另一方面,在产品尤其软件侧未定型情况下有机会进一步进行产品优化动作,提升产品上的竞争力和差异化。

所以, 企业经营者一定要给自己和团队留出空间和时间去了解用户,能形成一种氛围最好不过。

3、产品的差异价值(what to fit):为用户购买提供充分理由

1)品类价值和创新价值:

我们曾经孵化过一个“红海”产品,因为只专注于自身“强大的创新价值”,而忽略了用户对于品类的基本“要求”,首代产品没有成功。这也是我看到不少品牌跨界红海市场的问题。

品类价值是每个品类的“准入门槛”,创新价值则是产品的竞争优势。无论你是新品类产品还是老品类的创新,首先需要符合“准入门槛”,其次提供创新价值。

2)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

理性价值和感性价值也是老生常谈了,但是在产品开发和定位过程中,往往总是强一面、弱一面。

在基础需求之外,人们越来越被更多的感受满足,爱和尊重所打动。感性价值如同“有趣的灵魂”,有机会构建长线的吸引力。

一个能够感性价值的品牌往往有着说不完的品牌故事。如果一个快消产品能够提供功能价值,而耐消科技产品能提供感性价值,是个很好的创新和沟通方式。

乔布斯对于品牌情感价值的解读

3)将产品卖点转化为用户买点:

用户的选择理由: 产品上市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产品卖点的TOPDOWN。基于对于用户的调研、以及自身的产品价值定位,我们需要清楚提炼出产品最重要的3个卖点、用户选择的“6大理由”。

用户的痛点、痒点场景: 与此同时,这些卖点和用户的痛点或者痒点场景相匹配,就形成用户的买点。比如,一瓶富含抗衰成分的精华油,只有在冬天干燥熬夜的场景下,最吸引购买。

4)产品价格和价值、角色的一致性:价值决定价格,价格体现价值

一方面,越充分的产品价值越能支撑价格的提升。

另一方面, 价格是消费者锚定产品价值和品牌定位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的产品通常“溢价”,随者的产品通常是“中端价位”。在定价这件事情上,“由俭入奢难”。

一旦消费者接受了低价和廉价的产品设定,很难再卖出高价。不假思索的低价,是影响团队长期利润的最大杀手。

4、产品(线)组合策略(profilio to fit):构建产品的盈利矩阵

多产品线公司容易发生的一个问题,在于每个业务线都有新品、内部非常热闹、一年公司整体花费也不少,但整体业务却没有明显增长。

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撒胡椒面”方式的平均分配导致了每个产品的市场反馈都非常有限。

由于每一个产品的利润结构不同,通过产品线组合策略、能够有效地构建起来产品的盈利矩阵,也是我们战略方向的一个落地反馈。

产品组合出击为营销和渠道提供充分弹药,为人群渗透提供不同的切入点

如同从技术到产品的过程,从产品到市场的过程一样需要“精雕细琢”。

产品市场适配的四个要点是产品大营销策略的奠基石,它们从本质上贯通和回答了业务目标、人群目标、用户买点和资源分配问题。

02

第二级推动力:品牌价值建设

为什么要做品牌?

一是降低用户选择成本,二是提升产品溢价。最终使得品牌成为公司的竞争壁垒,从“费用”变成“资产”。

品牌价值建设分为识别价值(用户好不好记)和形象价值(用户印象如何)建设。

大部分我们看到的品牌升级,以及品牌的发展阶段瓶颈“没有人知道”和“知道了不喜欢”也和这两点相关。通过清晰和一致性的品牌识别来让更多用户记得住,通过差异化的品牌价值和定位的塑造来让用户“念念不忘”。

几个经典的品牌logo变迁案例、更符合用户审核和认知,品牌识别的最核心要素

在产品上市前做好品牌的基本面建设事半功倍。很多企业一开始没有投入精力/忽略去做产品的品牌梳理(产品命名、logo、kv,品牌主色等)。等到产品上市后返工,往往需要投入更大的资源才能“系统再造”。

怎么做好产品的品牌基本面规划和建设?

1、品牌识别的显著度和可联想:

视觉层面,醒目的logo,简单的形状、对立的颜色、独有的符号等等,决定了一个品牌是湮没于茫茫人海,还是可以让人“过目不忘”。

蜜雪冰城logo独有的“雪王”符号

文字层面,简短好记、又可以延展成品牌故事的品牌名称。以及体现产品品类的产品名称,让用户知道产品是解决什么需求,便于用户在销售通路上进行搜索。

在产品命名这件事情上的常见误区,是在品牌未被人认知、且没有大媒介资源的辅助下,以昵称 或者 自己命名的品类名 来进行推广,如“小巨蛋” “会议宝”。严重提高了用户的记忆成本。

除了视觉和文字层面,无论是触觉、嗅觉、听觉等“五感”,还是你对产品核心成分的命名、slogan、代言人,都是你可以选择去塑造的品牌识记点。“那个透明瓶子的香薰,那个玻璃外壳的手机,那个老用明星代言的APP“,都是用户记住品牌的机会点。

intel经典的jingle,“等灯等灯”

2、品牌触点识别和定位的一致性:

品牌要想做出质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品牌触点的呈现高度一致。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纠结于某个触点的物料是否好看,而忽略整体性和一致性。 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进行品牌(触点)管理。

1)品牌触点(产品端、品牌端、销售端)的识别一致:

世界500强、营收过千亿的品牌,虽有庞大的销售体系,但你仍然会看到其在零售、电商、客服、广告、产品包装、乃至员工的会议室、工作服装等等触点上,品牌的logo和产品名的展示、等比大小、位置的高度一致。

与之相反,一些成长中品牌的销售、零售渠道往往在无意识中通过“五彩缤纷”的物料延展破坏了品牌。

2)比起设计是否出彩,物料和品牌定位一致更重要:

一个定位科技感的品牌,它的logo、主KV、零售终端、展会形象,同样体现一致性的科技感的呈现。

对于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形象同样需要和品牌定位一致。

Starlink,通过卫星上网解决荒无人烟区域的网络问题。

官网场景图,简单又让场景和卖点跃然纸上。

3、品牌key message:“我是谁”、“因而不同”、“何以见得”

【我是谁】来自于【产品市场化】这个部分企业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义,清晰地告知我要如何(价值观)为哪群人解决什么问题(使命),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愿景)。

【因而不同】来自于【产品市场化】这个部分我们对于业务核心竞争力和产品价值差异点的提炼,最终以用户能够理解的语言输出,作为品牌要一直去传递的“头部卖点”。

【何以见得】则提供了RTB(Reason to belive),说明了为什么你能构造起来你的核心差异点。是曾经克服的巨大挑战,行业深耕的时间,是独有的专利和研发支撑,还是庞大客群的支持。

品牌源于产品,但高于产品。从品牌资产的维度,中国大部分品牌是从下而上塑造品牌,最后才谈价值。而诸多外国品牌,上来就以价值观融合一切品牌实践。

很多企业想到做品牌就觉得很复杂,无从下手。回到本源,做好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点的识别优化、key message 梳理和一致性就成功了一半。 想想,市面上价值百万千万的咨询服务是不是很多也在解决类似问题?为品牌“上好价值”,就有机会从存量市场中脱颖而出。

03

第三级推动力:营销渗透

营销渗透的重要性,比起前面的【产品市场化】和【品牌上价值】大家都很重视。

最终我们是通过不断地营销渗透来实现卷入用户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产品生命周期企业收益的最大化。

什么是营销渗透?

即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有节奏、有规划地实现用户转化的过程。用大白话,就是 推什么品、打什么人、说什么话、用什么场景、在什么节点、以什么节奏。

营销渗透涉及的每一板块都事无巨细,单拎出来都可以成为一门课。那么从管理者和操盘手角度,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

1、步步为赢的渗透规划和节点整合:产品节点+销售节点+人群/推广节点三合一

一个好的营销roadmap,是产品节点(上市、升级)、销售节点(电商、线下),以及人群/推广节点(S、A级整合营销战役、品牌合作、PR、Event、媒介投放、内容营销)的整合计划。

讯飞翻译机18年新品的“四节点合一”

Q1

Q2

Q3

Q4

产品

节点

新品

谍照

新品

亮相

软件升级-

新增日韩语种

全面升级-

新增行业翻译

销售

节点

渠道

预沟通

618/线上

暑促/线下

双11/双12大促

人群

节点

企业原有关注者

商旅人群

暑期出游人群

大促全人群收割

推广

节点

博鳌亚洲论坛

新品上市战役

“嗨翻”日韩

暑期战役

“升级就是升值”

季末营销战役

如何能够跑赢对手,尤其是投入/资源比你多、路子比你野的竞争对手?

靠的不只是单次的新品成功。而是从长计议、整合为赢的渗透规划。除了大颗粒度的推广资源,产品同样能够为营销和销售提供重要弹药。一些产品的功能可以慢慢放,也可以放在某个重要的销售节点。但这件事情的组织,需要有内部拉通的能力。

2、设计人群渗透的涟漪效应:人群触达+媒介/渠道组合的精细化运营

拉新获客是产品营销最大的目的,但是在信息粉尘化和媒介去中心化的时候,很少有企业能从一开始就能覆盖想要的“全人群”。

因此, 我们需要考虑自己的人群渗透的切入点和滚动节奏。

每个品类的成功新品都实现了人群从小到大的鸿沟跨越

结合自己的产品、已有品牌积淀、品牌阶段、资源投入大小首先找到最能够切入的人群和产品。

与此同时,不同的渠道,提供了不同的渗透空间,天花板不同,需要我们非常了解各个渠道的特性、进行人群触达媒介和渠道组合。

初期我们预设的目标人群能否“跑通”,中期有无红利渠道能够带来爆发式的增长值得尝试,什么时候可以从这一群人进入到下一个人群渗透?渗透本身也是借助数据,精细化运营和迭代的过程。

3、一致和持续的推广信息传递:积累用户的产品和品牌认知

以如今营销标配的“内容种草”为例。企业常会优先关注种草的数量、达人的投入产出比。但是却容易忽略达人传递的信息 是否匹配品牌关键词、是否能够打动用户,以及起量的时间阀值。

对于一个新品来说,上来就说卖点没用,上来就找中腰部博主也可能反响一般,只投放一个月也无法“打透”。

广告投放也是类似,我认识一个投放了1亿却收效甚微的品牌。第一反应,广告传递的信息是否让用户无法理解、无法关联自己的生活、进而无法转化成搜索行为。

4、搞定关键战役和关键资源:通过节点,冲击品牌声量和树立品牌形象

品牌需要有细水长流的投入比如内容种草,也需要有自己的大、中、小节点。节点冲击的是品牌声量的制高点,可以是新品上市的节点,也可以是人群、资源的大节点。

回到新品上市本身,怎么样能够吸引消费者和用户的关注? 其实,前面的“基本功”部分已经能回答一半的问题。

首先,新品的势能来自于 业务角色和产品价值的传递。 你选择的场地、发布规模、站台嘉宾和来宾、你开场要讲的“故事”,其实都在为你的角色和价值做铺垫。

其次,新品的发布 要有能带走的“产品记忆点”。 比如好记好拍好看的卖点、使用场景的极致故事、重要合作和站台背书。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举起牛皮纸袋、抽出Macbook Air的一瞬间仍是营销史上经典

第三,新品的发布 必须撬动大的传播资源、冲击传播峰值。 大部分线下活动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线上传播,这里也包括了目标人群之间的口口相传。上述讲到的新品势能、产品记忆点都是撬动传播的因子,除此之外,新品发布。

04

总结

“产品市场匹配”、“品牌价值建设”、“营销渗透”共同构成了产品营销操盘的一体三面,在价值链上彼此强化,带来业务的确定性增长。

如果你的产品操盘或者外部资源放仅仅是围绕其中一面/或者一面中的一点提供解决方案、比如产品力、或者品牌物料 或是 广告投放,必然无法支撑这座业务屋的建造,尤其是在存量和充满竞争的市场中。

即便是渐欲迷人眼的巨额广告投放,也无法解决你的产品价值和品牌拉力问题。

如何衡量这三个版块做得好与不好?

产品市场匹配,看的是洞察深度和匹配程度。品牌价值建设看的是品牌触点的广度、深度和一致性。营销渗透 则要去看 用户获取的规模、成本和效率。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没有台下的谋略,何谈台上的绽放。希望这套“三级火箭”的体系和方法,对您的产品业务管理和操盘有所启发!

作者 | Echo林怡,前市场部总经理的中场探索和分享,中欧EMBA在读。


关键词: